首頁 > 中紡聯 > 領導講話 > 正文 
 
  孫瑞哲:同心同德謀發展 奮斗奮進啟新程
——孫瑞哲會長在2023年全國“兩會”紡織行業代表委員座談會上的講話
2023-03-04
分享至:



同心同德謀發展 奮斗奮進啟新程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 孫瑞哲

2023年3月3日

 

  東風浩蕩,春潮涌動,千帆競發,百舸爭流。在這個充滿希望的美好時節,很高興與紡織行業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相聚一起,共謀良策,共話發展。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為我們行業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已啟動《建設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行動綱要(2022-2035)》研究編制工作。在新時代新征程的起點上,樹立信心,盡快走出大流行影響,實現更好發展,是中國紡織人的責任;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找到定位勇開新局,是中國紡織人的使命。

  一、紡織行業發展現狀

  剛剛過去的2022年極不容易、極不平凡。外部環境風高浪急,新冠疫情跌宕反復,行業經歷嚴峻考驗,發展承受巨大壓力。2022年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減少1.9%,實現利潤超過2000億元,同比減少24.8%,營業收入利潤率為3.9%,低于上年同期1.3個百分點。逆境之下,中國紡織工業堅持穩中有進,迎難而上,整體實現平穩健康發展。2022年全行業3.6萬戶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營業收入超過52000億元,纖維加工總量、出口規模穩居世界首位。行業制造基礎穩固,規模優勢與體系優勢明顯,是保障全球紡織產業鏈安全與穩定的關鍵力量。

  (一)紡織行業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行業在穩定經濟發展、平衡國際收支、創造就業空間、促進民生改善、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1、行業是穩定外貿外匯的重要力量

  2022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再創新高,達3409.5億美元,同比增長2.5%。其中,出口紡織品1568.4億美元,同比增長1.4%;出口服裝1841.1億美元,同比增長3.4%。產品價格提升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紡織面料、紗線等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對東南亞、南亞、美洲等服裝業快速發展國家和地區出口的穩步增長成為重要增長點。出口市場更加多元,貿易結構更趨合理。2022年我國對東盟出口紡織品服裝582億美元,同比增長14.8%,東盟首次成為行業第一大出口市場。東盟市場對行業的出口增長貢獻率高達50%以上,帶動RCEP出口增長貢獻率提升至60%以上。跨境電商、海外倉等外貿新業態成為重要動能。SHEIN 2022年在巴西的營收占當地時尚電商50%的份額;Lazada聯手菜鳥推出服飾產業帶出海專線,提升行業跨境電商的效率。

  2、行業是保障民生消費的重要力量

  2022年全國限額以上單位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零售額達13003億元;全國網上穿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3.5%。行業高品質、多元化的供給對于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適配性不斷提升,國貨消費、綠色消費興起,新產品、新品牌涌現。線上線下融合推動著業態創新、場景創新。2022年全國直播電商累計場次、觀看人次、商品數量、活躍主播人數均比2021年成倍增長,服飾品類穩居抖音等平臺的第一梯隊。多元生態和較低的進入門檻賦予行業巨大的就業容納能力和創新創業空間,穩定帶動全社會2000多萬人口的就業。行業在穩就業保民生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3、行業是增強發展韌性的重要力量

  行業以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為方向,推進強基工程,夯實制造能力,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產業體系加快形成。高性能纖維材料、生物基纖維等持續發展。以輕量化和新能源為重點,“碳纖維+”產業的生態不斷完善。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的應用更加深入,元宇宙、虛擬人在行業開始探索。專精特新企業快速發展,龍頭企業集約化、國際化程度不斷提升。2022年《財富》世界500強和福布斯中國創新力企業50強榜單中,分別有6家、2家涉紡企業入選。資本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東方盛虹項目成為2022年國內企業在瑞交所發行GDR融資規模第一大的IPO項目。產業的創新能力與發展韌性穩步提升。

  4、行業是繁榮地方經濟的重要力量

  東中西部的產業發展勢差,多層次的產業生態,使得紡織行業成為推動區域發展的重要引擎。工信部公布的2022年39個消費品工業“三品”戰略示范城市名單中,包括17個擁有紡織特色優勢產業的城市。2022年我國紡織業、服裝業、化纖業投資增速分別為4.7%、25.3%、21.4%,主要投向是產業升級與產業轉移。浙江省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營業收入2021、2022連續兩年突破萬億元。2022年新疆出口紡織品服裝118.8億美元,同比增長76.6%。河南已成為全國紡織服裝制造大省和中部重要的紡織服裝產業轉移承接地。連接三產、銜接城鄉,紡織產業集群的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全面振興的有效銜接。

  (二)行業面臨的幾個問題

  截至2月8日,2023年我國快遞業務量已超過100億件,比2019年達到100億件提前了40天,數據折射出當前信心升騰、開局加速的態勢。從江浙到中原,從南粵到八皖,紡織行業都是熱火朝天、敢闖敢拼景象。要保持好這種局面,實現更好發展,我們需要在堅定信心的同時,直面現實問題,尋找破解答案。

  1、需求疲軟和訂單不足的問題

  聯合國預測,2023年全球經濟將降至1.9%,成為數十年來增速最低的年份之一,世界經濟進入“淺衰退”區間。經濟下行背景下,全球消費能力與消費信心都受到抑制,失業潮加深了消費市場的悲觀情緒。國際勞工組織預測,2023年全球就業僅增長1%,不到2022年水平的一半。一些國際知名公司,如愛立信、麥肯錫、福特汽車、eBay、Gap、H&M等,均宣布大規模裁員計劃。失業增加將進一步影響消費復蘇。國際需求不振是行業要面對的現實。從國內看,2022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之比為1.176,高于2021年的1.172和2020年的1.169,預示著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可能有所擴大。今年1月份人民幣存款增加6.87萬億元,創歷史同期新高。疫情影響使得居民消費受到抑制,投資決策更加務實謹慎。如何激活需求是重要課題。

  2、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的問題

  地緣政治變化和大國博弈正在通過原料、貿易、金融等渠道對全球產業產生深刻影響,成為未來不確定性的重要來源。美國堅持冷戰思維和霸權主義對我國進行遏制打壓,破壞了全球產業鏈的秩序與穩定,對我國紡織產業健康發展形成現實威脅。2022年我國對美出口紡織品服裝585.42億美元,同比下降5.44%;對歐盟出口489.69億美元,同比下降1.1%;對日出口213.97億美元,同比下降0.17%。美國時尚產業協會發布的2022年度報告顯示,80%的美國品牌商計劃在未來兩年繼續減少從我國采購。從融資、并購到創新、合作,都在受到干擾與阻礙。

  3、企業成本壓力的問題

  疫情中,受需求不足、成本攀升、流通不暢等多重因素影響,企業資產負債表普遍承壓,不少企業并未恢復,特別是中小企業面臨艱難考驗。從原料成本看,2022年以來,原油、棉花等原料價格波動,持續增加企業成本和管理壓力,利潤空間受到明顯擠壓。從用工成本看,在快速復蘇的情勢下,招工難的情況更加突出,廣州一些制衣廠月薪超萬元仍招不到工人。從融資成本看,融資難融資貴的現象未得到根本改觀,中小微企業發展壓力較大。行業恢復發展,需要疏通堵點,優化要素供給體系,幫助企業化解難題。

  二、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行業的著力點

  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現出人類現代化的新圖景,是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實踐,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紡織行業要在這一偉大實踐和系統工程中明確定位,找到發展的結合點和著力點。

  (一)激活人力優勢,融入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

  人口特征影響著現代化的實現路徑和推進方式。中國14億多人口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總和,這決定了我們不能照搬西方現代化模式。保障如此人口規模的現代化進程,從纖維消費看,完全依靠外部供給是不現實的,紡織產業必須要有與之匹配的體量規模和供給體系。不能走“去工業化”的道路,不能無序的產業轉移。提升產業的根植性,適應中國人口的變化是行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1、要將人口轉化為市場優勢

  14億多人口,4億多人的中等收入群體,意味著超大規模的消費市場。202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4萬億元。據匯豐銀行測算,2022年中國約占全球高端消費品市場25%的份額。在共同富裕的穩步推進中,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持續推進,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潛力正在強化。市場的規模和范圍決定分工廣度和深度,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構筑著中國紡織工業的發展縱深和戰略基點。行業要將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規模擴大、結構升級的內需牽引和催生優質供給。

  要增強產品結構與消費結構之間的適應性。據預測2030年中國老年人口消費占全國GDP的比率將提高至8.3%-10.8%。開發適老化產品、創新消費場景是重要方向。

  要平衡需求擴張與有限資源之間的矛盾性。巨大的人口規模決定了消費需求要更加成熟理性,決定了不能粗放式的供給,行業要堅定不移走集約化發展道路,形成持續滿足市場需求的能力。

  要關注消費能力與消費潛力之間的關聯性。消費是收入的函數,就業是收入的基本途徑。紡織行業是穩就業的重要力量,要形成更大規模的消費市場,產業需要創造更大的就業容量。

  2、要將人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2022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2.8億,總和生育率跌破1.1,出生人口不足千萬,人口總量61年來首次負增長;勞動年齡人口同比減少666萬人,較10年前減少6500多萬人。人口老齡化、少子化對經濟社會形成現實影響,如何應對人口結構性變化,將人力資源充分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是行業面臨的重大課題。

  一是化解結構性錯配的問題。很多新生代勞動力就業上有“喜新厭舊”的傾向,存在慢就業、短工化、偏好技術要求簡單的就業形態的現象。2023年1月,中國城鎮青年失業率(16-24歲)高達17.3%,超過整體失業率的3倍。另一方面制造業企業招工壓力一直很大。近期美國發生的案例是一個警醒,拜登政府10萬億元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由于“用工荒”面臨擱置,即便建筑工人平均時薪達36美元,依然沒人去做。對此我們要提前加以防范,產業要穩首先要有穩定的產業工人隊伍。

  二是化解能力結構性短缺的問題。與發展需求相比,我國人才資源薄弱的問題依然突出,我國技能勞動者僅占就業人口的26%,而日、德等制造強國高達70%~80%。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行業對于創新型、技術技能型、復合型人才需求更加緊迫。德勤預計到2050年全球有望新增超過3億個“綠領”工作;生成式AI等技術的發展對于人才技能的專業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才強才能行業強,行業需要加強專業技能的培訓,提升學科建設的引領性及時反映行業的創新發展方向,促進勞動力潛力釋放。

  (二)促進區域協調,融入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彌合城鄉區域間的差距,讓先富地區帶動后富地區,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方法路徑。作為重要的創富產業,紡織行業產業鏈長、關聯度高,具有易切入、潛力大的屬性,是促進區域發展、解決地方就業、實現民生改善的重要力量。紡織行業分布于中國經濟最發達和最不發達的地區,是區域間的重要產業聯系。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紡織產業布局需要與區域發展同頻共振。

  東部地區是我國經濟活力、消費能力、國際化水平最高的區域,行業要發揮引領力。2022年,7個經濟總量超2萬億元的省市中,東部占5席。從產業的規模和質量看,東部也是紡織產業重心所在。行業優秀的品牌、先進的生產力主要集中在這一區域。截至2022年,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試點產業集群中,東部沿海五省集群數量占全行業的70%。以城市群經濟為載體,以一體化發展為方向,東部地區正在加快高質量發展。紡織行業在其中大有可為。一方面,通過導入時尚、品牌、設計等優質資源,紡織行業能夠提升城市的能級和魅力,推動中心城市加快成為國際化消費中心、創新中心、時尚中心。比如,深圳正在打造全球知名的現代時尚產業高地、廈門以體育時尚為重點也加快發展總部經濟。另一方面,在城市更新和功能定位的改變中,一些優質的制造資源開始從中心城市向周邊區域的遷移,成為推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推手。比如,清遠承接廣州的產業轉移,海寧許村承接杭州的產業轉移。

  中西部地區資源要素豐富、市場潛力巨大、文化底蘊深厚,行業要發揮支撐力。彌合東中西間的區域差距,對于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具有重要意義。從東部地區的經驗看,作為工業化的母親行業,紡織行業在構筑多元產業生態、銜接國內外市場、推動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產業區域聯動也能推動資源從東到西、從沿海到內陸的轉移。中西部省份產業發展潛力巨大。2022年,河南省規模以上企業年產各類服裝35億件。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新疆、廣西、云南等邊疆民族地區鄰接東盟、中亞等行業發展活躍區域進入發展快車道。如廣西平南縣3年內精準承接廣東東莞、佛山等產業資源,輻射帶動周邊20多萬人就業。行業要統籌內外東西,圍繞各地區位優勢、資源稟賦,推動產業有序轉移,培育特色集群,以產業發展釋放區域潛力。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行業要發揮帶動力。縣城是連接城市和鄉村的紐帶,是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點。紡織產業集群也多集中于縣域和鄉域。在與中國紡聯建立試點關系的202個紡織產業集群中,104個在縣市區,98個在鄉鎮街道。紡織行業貫穿一、二、三產業,有很強的經濟帶動效應,在推進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中具有特殊作用。日前公布的全國經濟百強縣中,超過60個縣市以紡織服裝為支柱產業或特色產業。作為生活的構成、文化的載體,行業的發展能夠充分激活自然風光、風土人情等要素資源,實現民生價值、經濟價值、文化價值的統一。在國家鄉村振興局公示的第一批全國“一縣一品”特色文化藝術典型案例中,13個為紡織服裝類。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要“培育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行業要融入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的大勢,以產業集群的培養、建設與升級帶動縣域經濟和鄉鎮經濟發展。

  (三)創新驅動發展,融入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當前物質創造與文化創造的過程趨于融合,知識經濟已成為全球的主要經濟形態。從生產到消費、從產品到服務,知識要素的比重和價值越來越大。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是人民美好生活的現實需要,是知識經濟背景下中國式現代化鮮明的時代特征。制造業創新活動最活躍、創新場景最豐富、創新影響最廣泛,知識經濟特征顯著。紡織行業集成科技創新與文化創意,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重要載體。

  行業是科技創新創造的重要陣地。在人類發展的長河中,紡織服裝是滿足生存、生活需求的重要物質載體。隨著科技創新的深入,紡織產品不斷發展豐富,在國計民生中作用更加突出。以智能制造、增材制造為代表的裝備創新,以高性能纖維、生物材料為代表的材料創新,以智能紡織品、功能性紡織品為代表的產品創新,持續推動產品品質提升與應用邊界延展。“一絲千般化,一線萬物生”,紡織服裝行業持續創造著物質文明。

  行業是繁榮精神文化的重要力量。紡織服裝蘊含著文化傳統、彰顯著時代價值。從顏色、圖案、材質到結構形態,紡織服裝在應用與提煉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作為當代生活方式的重要載體,紡織服裝在豐富的文化創造與現代場景中涌現著設計創新與產品創新。文學、影視、動漫、游戲等文化元素不斷融入發展,體驗經濟、元宇宙等持續拓展著產業空間。繼往開來,紡織服裝行業是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

  物質科技和精神文化的創造,關鍵在創新。行業要以創新驅動發展,強化價值創造力和影響力。

  1、要提升創新的質量與效率

  創新質量不高是阻滯產業高端化的重要原因。2021年中國企業申請專利平均每件價值僅為13萬元,是美國的1/25。就紡織行業而言,在高性能纖維材料、重大理論、關鍵工藝技術等領域我國仍有差距。2021年紡織業研發投入強度為0.99%,低于制造業平均研發投入的1.46%。行業亟需加大基礎前沿、關鍵技術的創新投入,打通高質量發展的難點、痛點。創新轉化效率偏低制約生產力提升,中國前沿科技成果只有10%—30%被應用于實際生產中,其中僅有20%能夠真正形成產業。對于傳統文化資源的應用轉化,也存在碎片化、符號化、同質化的現象,簡單復制、厚度不夠,不少創新產品只是曇花一現。行業要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的融合,系統推動先進技術與優秀文化轉化產業價值。

  2、要關注創新的方法與工具

  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深刻改變著知識要素的生產模式與效率,正在帶來新的創新范式。Gartner預計,到2025年超過30%的新藥和新材料將使用生成式AI發現。凱賽生物已展開投資布局,與分子之心合作,將AI技術引入生物制造研發體系,推動合成生物學產線升級和新品研發。

  面對數字經濟帶來的方法工具的更新迭代,行業要與時俱進,積極探索運用,構筑知識經濟下新的比較優勢。

  要圍繞專業屬性,提升知識深度。知識要素的價值來自要素投入的規模與質量,這就決定了通用平臺在專業領域的應用存在短板。微軟、亞馬遜、摩根大通為避免敏感數據泄露,已經限制員工使用ChatGPT。行業需要在專業的深度上下更大功夫,同時建立自身的知識平臺,實現知識要素的價值與安全。

  要面向應用場景,拓展知識廣度。從前20大科技公司看,我國主要集中在消費互聯網,而美國大部分已轉向產業互聯網。知識要素的價值來自場景的深耕,行業要加快推進應用場景從消費領域延展到設計研發、生產運營、管理決策等領域延展。

  (四)穩步綠色轉型,融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綠色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與歷史上已經實現現代化的國家相比,我國的現代化進程面臨著更大的資源環境約束。作為高度全球化的產業,與人民生活緊密相關的行業,中國紡織的綠色發展一直受到全球關注。綠色轉型是行業的現實選擇、必由之路。2021年,我國列入《綠色產品評價標準清單及認證目錄》的商品進出口額為7578.1億美元,其中紡織產品位列第一。行業推動綠色發展體現兩個維度。制造層面,行業要著力發展綠色纖維、清潔生產,深化綠色全生命周期管理,構建綠色制造體系。產品層面,一方面開發更加綠色環保、更好回收循環的紡織產品,另一方面以產品服務綠色發展,如推動碳纖維在結構輕量化、新能源領域的應用。

  整體看,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范式轉型還在探索期。

  一是綠色規則的變化。從全球看,可持續發展議題既是各經濟體密切合作重要領域,也是各方利益博弈所在。比如歐盟出臺“綠色協議產業計劃”就是對美國《降低通脹法案》在新能源政策上的制衡。將于今年10月1日生效的歐洲碳邊界調整機制(CBAM)協議,將改變進入歐盟產品的競爭優勢,也將帶來規則的競合。從國內看,產業綠色發展相關的政策與標準密集出臺。近期,浙江開始實施全國首個化學纖維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地方標準;《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也獲國務院正式批復。政策有效推動了整個經濟的綠色發展,仍需要不斷完善細化,比如對印染行業間接排放限值的規定、企業技改的環評要求等。行業需要關注規則變化,推動規則更加科學、合理,前瞻布局形成先發優勢。

  二是資本要求的調整。資本市場對于綠色發展的關注度正在提升,綠色價值化的進程在加快。《2023年ESG與氣候趨勢展望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0月,在MSCI全球可投資市場指數的9000多家成分股中,有36%的公司已經設立了氣候目標。上交所、深交所等監管機構陸續出臺文件引導企業開展ESG信息披露。2022年,A股上市公司發布ESG報告數量突破1400家,發布ESG報告的比例首次超過30%。信任問題關系著市場的活躍度與生命力,如何判別和衡量綠色發展是關鍵。當前存在一些企業將ESG信息披露、合規實踐作為“漂綠”工具的現象,影響了資本市場對行業可持續實踐的評估,不利于長期發展。行業要關注資本規則的變化,推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ESG體系,使綠色實踐在資本市場中獲得認可、贏得支持。

  三是綠色技術的演進。2016-2021年,我國綠色低碳專利授權量年均增長6.5%,中國已成為拉動全球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從全球看,綠色技術還處于發展期,普遍面臨研發周期長、投入成本高、應用成本高、產品穩定性差等問題。國際能源署(IEA)的評估顯示,在其篩選的全球實現碳中和所需的400多種零碳/低碳技術中,60%目前尚未商業化,35%還處于早期應用期。《關于進一步完善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實施方案(2023—2025年)》的出臺,為綠色技術發展提供了引導。行業要關注國內外綠色技術的最新進展,充分考量綠色技術與發展階段的適配性,辨別炒作概念,持續強化綠色技術創新對綠色低碳發展的支撐能力。

  綠色發展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不會一蹴而就。我們要把握主動,務實推進,但不能亦步亦趨,“綠色天真”。一方面,提升綠色產品供給能力,完善可持續產品的界定,加快推動綠色纖維及制品等認證工作,探索建立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標準和碳標簽認證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強消費者教育,降低“綠色溢價”,使實際行動與消費意愿相統一。推動形成綠色產品有效供給與消費觀念升級良性互動,培育綠色發展市場機制新生態。

  (五)秉持開放包容,融入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作為高度全球化的產業,紡織行業在和平發展的全球環境中實現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促進了全球繁榮與穩定。行業對外貿易規模超過3000億美元;2003年以來的全球投資存量超過130億美元,有效帶動了東南亞、非洲等區域的發展。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國際化程度不斷提升,許多優質的中國制造已成為國際品牌的核心供應商。以申洲國際為例,2021年Nike、Adidas在其收入中的占比分別達到30%、21%。這些企業在穩定全球供應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全球產業、全球發展,是我們的成功經驗,也是未來所在。

  百年變局下,國際形勢中不確定、不穩定因素顯著增多,整個外部環境空前復雜。紡織行業需要以更加開放的格局、更加包容的姿態,融入全球、服務全球。

  一是要注重發展的安全性。當前,大國博弈的影響更加深刻,一些偶發性意外事件都可能被過度解讀、借題發揮。我們面臨的是來自美國的政治、經濟、科技等多領域的系統性、陣營式打壓。這些都在對行業的穩定運行產生現實影響。以新疆問題為例,美國聯合盟友罔顧事實,以所謂人權和強迫勞動為由,阻礙與新疆有關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受此影響, 2022年我國對全球出口棉制紡織品服裝1027.2億美元,同比下降3.6%,出口額在2021年已減少14.6%的基礎上進一步下滑。中國在美進口紡織品服裝市場的份額比重從2021年的30.5%下降至2022年的27.2%,2022年中國對美出口棉制紡織品服裝166.4億美元,在2021年同比下降27.8%的基礎上繼續減少7.4%。近兩年,我國棉制紡織品服裝對美歐出口已減少200多億美元。外部環境的不確定風險在加大。中國近日發布的《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實事求是、順應人心,展示了價值觀,也提供了方法論,為保障全球安全注入正能量。行業要統籌安全與發展,增強敏銳性、前瞻性,以自身的穩定發展促進全球產業鏈的穩定。

  二是要適應布局的多元化。區域化已經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特征。從東盟到拉美,從非洲到中東、中亞,一體化的進程使得區域在世界經濟中的重要性正在凸顯。中國紡織的國際市場向著多元化方向加快演進。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紡織業境外投資超過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涵蓋了東南亞、非洲、澳洲等重點區域。天虹紡織、華利集團等企業均已在越南等地投資布局,海外產能占比已接近或超過一半。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具備了走出去的意識和能力,企業普遍面臨如何適應多元市場的挑戰。以宗教文化為例,印度、印尼、孟加拉以信奉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為主,而柬埔寨、斯里蘭卡、緬甸以信奉佛教為主。這種文化背景與社會風俗的較大差異,顯著增加了企業的融入難度。這就需要行業深化對不同區域文化、政治、社會的研究。

  三是要把握走出去的新特征。隨著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贏得越來越多國家的尊重與認可,國際消費者對中國品牌的接受意愿明顯增強。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消費者對中國品牌的信任指數較2019年上升了6個百分點,是全球增量最高的國家。中國紡織行業迎來了樹立形象、建立品牌的最好時機。

  把握機遇,行業要增強企業實力。在科技創新、產品創新上下功夫,在品牌運營和營銷推廣上做文章;要用好中國平臺經濟發展的機遇,更好更快地走出去;要堅持理念引領,增強社會責任和ESG的能力建設。

  三、凝心聚力,建設現代化紡織產業體系

  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我們要將行業的認識和行動凝聚到黨的二十大確定的各項任務上來,統一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和要求上來。堅定信心、穩中求進,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紡織行業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一)堅持人民至上,創造民生價值,推進共同富裕

  把兜住民生底線,增進人民福祉作為產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行業要在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中發揮更大作用。持續提升供給能力,強化產品創新,豐富品種、品類,提升品質、品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強化就業優先導向,充分釋放行業就業容納能力,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開展多層次職業技能培訓,推動形成規模龐大的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強化紡織行業人才公益單位在國家技能人才培養建設體系中的作用。完善行業創新創業平臺建設。進一步推動企業社會責任建設,保障勞動權益,改善工作環境,提升員工待遇,使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加強產業與區域發展的戰略聯動,推動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現代產業體系。強化先行示范,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海西地區、山東半島等紡織產業發達地區,加快培育具有引領性的世界級紡織產業集群;在遼寧、安徽、江西、河南、廣西、云南、新疆等承接產業轉移或產業特色優勢比較明顯的區域,發現培育現代產業集群。將集群發展同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建設有效銜接。推動創建一批國家級紡織產業轉移試點園區。引導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高起點承接東部產業,引導產業從中心城市向周邊城市圈有序轉移,推動形成跨區域協作機制和利益共享機制。

  (二)堅持自信自立,強化科技驅動,實現文化引領

  聚焦原創性、引領性,提升主導權、主動權,行業需要在更加自信自立的知識體系上構建更加自主自強的產業體系。

  強化科技創新在現代產業體系構建和高質量發展中的戰略支撐和動力引擎作用。推動基礎研究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聚焦“從0到1”創新,加快行業重大理論、關鍵技術、綜合平臺發展,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圍繞纖維新材料、先進紡織制品、綠色制造、智能制造等領域著力補短鍛長。全產業鏈推動基礎材料技術提升與產業化。重點攻關碳纖維、對位芳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聚酰亞胺纖維等高性能纖維應用技術和生產裝備。推動成立國家先進技術紡織品創新中心,引導創新要素集聚,突破制約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原料和裝備技術、成型加工技術、功能整理技術。把握科技發展趨勢和國家戰略需求,協會要在行業重點項目立項、實施和成果轉化中提供更加務實專業的服務。

  以衣載道,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尚表達,將文化自信轉化為產業的軟實力、生產力。聚焦“大師、大牌、大事”,提升中國時尚話語權。推動中國國際時裝周等平臺發展,強化設計大師、大工匠的培養,做大做優做強自主品牌。推動工業設計平臺建設,完善創新設計生態。系統開展生活方式和全產業鏈流行趨勢研究。深度挖掘紡織非遺文化、區域文化、民族文化價值,推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世界影響的時尚風格和產品體系。發展國風服飾產業,深化研究、提煉內涵、集成資源、培育品牌。打造時尚產業與內容產業、文旅產業融融發展的生態。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場景化、生活化、當代化,讓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持續舉辦“中國國風時尚節”,打造國風時尚新地標。

  提升產業知識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的整體能力。推動知識與技術的專利化、標準化、平臺化。引導企業進行更加系統性的創新布局與保護,形成發展優勢與控制能力。探索更加快捷高效的外觀設計保護方式,推動設立“一體化”時尚知識產權保護綜合服務中心。進一步加強產業用紡織品等領域的行業標準化建設。關注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AI可能帶來的創新范式改變,探索新方法、應對新挑戰。在知識更加充分的涌現、保護和應用中,形成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生動局面。

  (三)堅持守正創新,鞏固制造基礎,布局未來產業

  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產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方向,打造高效能、高品質、高責任、低成本的產業體系。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布局未來產業。

  把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做精、做專、做實、做強制造,鞏固規模和體系優勢。扎實推進纖維材料制造、紡織染整加工、終端產品制造發展。拓寬產業用紡織品應用領域。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不斷推動制造能力高端化發展,不斷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增強高端產品、優質產品供給能力,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

  系統推進“數字三品”,加快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發展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等制造新模式。深耕產業場景,推動產業全流程、全場景、全觸點、全生命周期的數據產品化與服務化。加快推動AI技術的創新應用。以產業集群為重點,加快紡織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建設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支持中小企業“智改數轉”。打造數字化轉型示范產業集群。

  圍繞“雙碳”目標,穩步推動紡織行業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對印染、高性能纖維等關鍵領域,應加大綠色發展的支持力度。加強節能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綠色共性關鍵技術和裝備的開發與推廣。推動紡織綠色低碳產業標準和認證體系建設完善。開展綠色纖維及制品等認證工作。探索建立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標準和碳標簽認證制度。加強綠色低碳相關行業公共服務。推動綠色紡織品可信平臺建設。

  前瞻布局未來產業,緊跟發展前沿和市場前沿,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創造新價值新場景。以高性能纖維、生物可降解材料、碳纖維復合材料、新一代3D打印材料等為重點發展新材料;延展紡織品在大健康、柔性電子、航空航天、新能源、海洋經濟等產業的應用,打造融合應用場景,推動萬物可織。與生物經濟結合,探索合成生物學、現代育種在行業的應用,發展生物制造,改變纖維材料的性能和生產方式。探索元宇宙、生成式AI等在時尚領域的應用,發展數字時尚產業。推動跨界合作、融合創新。

  (四)堅持問題導向,激發市場活力,保障產業安全

  總需求不足是產業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要把恢復和擴大國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將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順應消費升級大勢,優化產品結構,加大功能性、智能化、環保型、大健康產品的開發力度。推動高性能纖維材料、產業用紡織品的進口替代、傳統材料替代。拓寬紡織品在醫療衛生、海洋工程、新能源、基礎設施、安全防護、交通工具、航空航天和軍民融合等領域的應用。發展具有清潔能源特色的“碳纖維+”產業。創新消費場景,挖掘市場潛力。推進線上線下多渠道融合、新模式新業態規范發展。深耕縣域、農村等下沉市場。突出重點,全力做好上海春季、秋季聯展及大灣區聯展等行業重要展會的重啟和升級。鼓勵企業加大數字經濟、技術改造、產業轉移相關領域的有效投資,發揮投資在打基礎、利長遠、補短板、調結構中的關鍵作用。

  產業鏈安全是產業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經濟持續低迷,地緣政治沖突使得全球供應鏈經受沖擊。一些國家霸權霸道霸凌行徑正嚴重危害全球產業的健康發展。行業要做好風險監測和預警,增強安全觀,提升耐挫力,實現產業鏈供應鏈的健康與穩定。要積極應對一些西方國家阻礙新疆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借此削弱中國紡織在全球供應鏈中地位的圖謀。擴大新疆棉花及其制品國內消費,鼓勵棉紡企業更加深入參與國際分工與布局。統籌國際形勢變化和資源環境要求,增強原料保障能力,優化全球資源配置和布局。發展煤制化學纖維、生物基化學纖維,拓寬原料來源。樹立底線思維,鞏固制造基礎,防止產業空心化。強化產業鏈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科學評價印染行業,對標國際領先,不做產業間的簡單橫向比較,推動印染園區建設和技術創新,更好發揮印染在提質增效、創造價值、保障產業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五)堅持系統觀念,完善創新生態、做強市場主體

  要系統推進產業發展,把著力點放到價值集成、協同高效上來,提升產業創新整體效能,形成更具韌性的產業生態。

  要打造“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推動形成創新驅動、市場拉動、資本支撐的發展合力。強化產、學、研、用、資創新合作,以產業化為方向,系統推進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創新、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創新、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創新。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一體推進,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支持企業牽頭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組建創新聯合體、創新聯盟、創新平臺,提高創新能力、資源配置和成果轉化效率。加強消費市場培養,特別是對形成中的未來產業、綠色經濟,要以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廣闊的市場空間牽引創新,盡快形成造血能力。發揮資本跨時空配置資源的作用,化解產業發展中的結構性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將資本市場一般規律與產業發展實際相結合,聚焦效率,引導市場化的資本推動應用型創新,聚焦質量,引導長期資本推動形成基礎創新驅動產業發展的模式。強化產業創新體系與市場體系的協同性、與融資體系的耦合性,協會要更好發揮橋梁紐帶作用,讓科技、產業、金融能發現彼此、更懂彼此。

  要打造“草灌喬”共生,大中小融通、上下游協同的產業生態。推動產業集約化發展,支持企業兼并重組和做大做強,加快培育引領性的“鏈主”企業、龍頭企業、世界級企業。完善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推動“個轉企、小升規、規轉股、股上市”。不斷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發展活力和經營效益,充分發揮大企業主力軍和中小企業生力軍作用。深化產融合作,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做好行業推薦,積極引導優質要素資源向優勢企業集聚。加快行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企業的選育。以產業集群、公共平臺為載體,匯聚技術、資金、人才、數據等要素資源,助力行業中小企業現代化、高質量發展。在紡織重點地區(特別是承接產業轉移的中西部地區)推動建設行業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開展服務。

  (六)堅持胸懷天下,暢通內外循環,塑造開放格局

  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

  要開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在鞏固傳統市場優勢的同時,開拓新興市場,推動形成多元、高效的生產力布局和貿易市場格局。更好融入“一帶一路”倡議、中非合作論壇、瀾湄合作等機制框架,與具備較大合作潛力的國家和地區深化產業合作。支持企業合資經營、綠地投資、股權并購、資產收購,整合全球資源、實現全球發展。推動紡織服裝項目在國家對外援助中發揮更大作用。增加紡織人才援外培訓項目。增強海外企業的社會責任建設,強化行業組織、企業間的國際合作,為產業發展營造良好氛圍。

  提升行業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推動行業外貿穩規模、優結構,在保出口、保外匯中發揮更大作用。用好國際展會等平臺,組織企業走向國際。支持規范化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等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培育新的外貿增長點。主動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規制、管理、標準,推動企業創新發展。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完備的產業體系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擴大關鍵原料、重點裝備、核心技術、優質產品和服務進口。既要把優質存量外資留下來,還要把更多高質量外資吸引過來。

  推動廣西、云南、新疆等具備紡織產業發展基礎和條件的邊境省區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培育壯大輻射周邊市場的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充分發揮這些區域絲綢之路經濟帶橋頭堡、對外開放前沿陣地的作用,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引導紡織服裝企業入駐邊境(跨境)經濟合作區,深化與周邊國家地區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

  一犁春雨,萬頃秋風。趁春光正好,讓我們只爭朝夕,勤耕不輟,櫛風沐雨,篤行實干,以行業科技、時尚、綠色的高質量發展,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錦繡華章。

 

聲明:凡于本網文章前標有“CTEI網訊”之文章即表示為本網原創、編譯、第一信息源、第一媒體合作方等,如需轉載請務必標注文章來源自“中國紡織經濟信息網 www.ctei.cn”,本網保留法律權利。
相關文章
 
  更多>
  更多>
sy.jpg
慶祝“郝建秀小組”建
WXT.jpg
【專題】中國紡織行業
11_副本.jpg
共謀良策,共話發展!
08.jpg
開局之年 第十七屆中
000.jpg
綠色低碳為這些榜樣點
sy.png
晨光紫 生命之愈

合作媒體:《紡織服裝周刊》 《家紡時代》 《中國紡織》 《中國經濟網》

©中紡網絡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京ICP備11016217號-29

業務咨詢: ctei@cntac.org.cn

甘肃快三